□蒋璟璟
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蓬勃发展,各类AI工具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助手。不过近年来,不少网民发现,部分人工智能的回答开始有些不靠谱,也就是AI数据被污染了。而且,AI还杜撰出了不存在的论文、作者、网址等,甚至帮用户编造出了游船侧翻、幼儿园大火等谣言。这些离谱的错误背后,或多或少都指向了一个共性问题——AI的数据源被污染了。(央视)
在最初的震撼之后,大众越发归于理性,开始以平视的姿态审视AI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那种“AI全能”“AI无敌”的论调正在退潮,取而代之的,是更为理性的观察、更为客观的评价。人们蓦然发现,AI也没有传说中那么神。有数据显示,不少头部AI工具的使用率、使用时长都在阶段性走低。而与之相呼应的,则是关于“AI幻觉”“AI被污染”之类的吐槽越来越常见。正所谓实践出真知,不少人用过之后,方知AI功力深浅。
此前有观点认为,AI越用越好用、越迭代越先进,大有一种单向度的技术进步主义的无限乐观精神在。前途是光明的,但从现实反馈的情况看,“过程”似乎却比想象中要曲折许多。由于数据污染、语料污染而导致的AI失真、AI幻觉越发高频,这让此前广为流传的AI神话变得可疑起来。专业人士介绍,人工智能数据污染分为两类,一种是人为主观恶意去篡改数据,误导人工智能的输出结果,另一种是人工智能本身会海量收集网络的庞大数据,一些不良信息未被剔除。
展开剩余30%AI越是被广泛使用、越是影响力变大,那么某些团体或个体,就越有动力去污染数据、篡改信息。这不仅是“恶作剧”或者“搞破坏”,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利益指向。比如说,有些人通过污染数据,来让AI形成误判,进而影响那些依照AI生成的决策;还有些人通过投喂错误语料,来制造信息假象,继而误导舆论、制造舆情,带偏公共表达。AI并不神秘,知道了AI的大致逻辑,某些乘虚而入的操作,可谓精准击中软肋。
前AI时代,“语料”大体是纯粹、干净的。而随着AI的大行其道,很多人故意隐藏真实想法、故意制造信息污染,既是不想为AI白白做嫁衣,也是不免有浑水摸鱼的小心机。有人视AI为圭臬,就有人视AI如玩物炒股配资网址,隔着AI的中介,人心对于人心的猎杀,无形而残酷。
发布于:四川省中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